酒的问世,把中国医药学,特别是制剂学和食疗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酒与医、药关系极为密切。
酒的治病功效
酒,不仅能把一些水所不能浸取出来的药物成分浸取出来,而且本身也可治病。药酒更具特色,易于长期保存药质,不用添加任何防腐剂,久存而不腐坏。酒剂饮用方便,没有特殊的异味感觉,易于下咽,且药材有自然香味,饮之爽口。故药酒成为历代医学十分推崇的剂型。
在防病治病中,人们创造了大量的药酒方。到清代为止,散见于医籍里的药酒方有近千首,而流传于民间的单方验方不计其数。这些药酒,有的治疗内、外、妇、儿、伤、五官科疾病;更多的是有的延年益寿,有的乌发黑须,还有的美容驻颜,功效不同,而各具特色。
如唐代开始酿制的五加皮酒,至今还流传着“子陵鱼,加皮酒,喝得太白不放手;醺醺醉卧严陵濑,一篇诗章寄山友”的民间谚语。此酒曾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1903年西湖博览会获优等奖。成为流传数千年的名酒,如今仍远销他国,扬名海外。
另外,日本人元旦饮用的防瘟疫邪气的屠苏酒就是汉代名医华佗创制的药酒,与中国的中医药学一起传入日本。1956年德国人还向我国索取“味美思”酒的配方和制造工艺加以仿制。由此看来药酒在保护全人类的健康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和食物中同时含有水溶性、脂溶性、醇溶性成分,通常的水煎煮,只能将其中一部分有效成分析出。而用以浸药的酒类,本身也是一种较好的中药,少饮具有舒筋活血之功。它还普遍含有水和酒精,可以同时将药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析出。